前言:
“背郭堂成荫白茅,缘江路熟俯青郊。”,上元元年(760年),杜甫在成都西郊的草堂落成。
“老妻画纸为棋局,稚子敲针作钓钩。”,至此,饱经离乱的杜甫一家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。
“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见群鸥日日来。”,春到浣花溪畔,草堂忽有客人来访,亦是赏心乐事。
杜甫辞官入蜀,初期,因为有表弟及高适和严武等亲友接济,浣花草堂的日子亦充满岁月静好。
可随着严武和高适的接连离开,杜甫在成都的日子亦难以为继,辗转阆中后就有了出川的打算。
广德二年(764年)二月,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,并邀杜甫回成都,暮春时节杜甫回到了草堂。
《绝句二首》即作于彼时,久别归来满心欢喜,恰值春光灿烂,遂写下这两首韵味悠长的小诗。
01
迟日江山丽,春风花草香。
泥融飞燕子,沙暖睡鸳鸯。——唐 杜甫《绝句二首》
简译:
明媚的春光下,山川河流显得分外秀丽,春风和煦,送来花草的芳香。
日暖风和,泥土变得松软了,燕子衔泥筑巢,鸳鸯睡在和暖的沙滩上。
赏析:
杜甫这首五言绝句,格调清丽,意境悠远,恬淡闲适,如世外桃源一般,给人以岁月静好之感。
“迟日江山丽”,首句以粗笔勾画,总写浣花溪绚烂的春景,江山胜景,尽收眼底,一览无余。
“迟日”指春日,语出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“春日迟迟”,“丽”是秀丽,春和景明,风光旖旎。
“春风花草香”,次句描绘春风,春风骀荡,草木返青,群芳争艳,空气中氤氲着花草的芬芳。
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此情此景,让放眼浣花溪的诗人是如此地心旷神怡,恍如置身世外桃源。
“泥融飞燕子”,第三句写春暖,冰雪消融,泥土解冻,紫燕新归,它们开始忙碌地衔泥筑巢。
“熟知茅斋绝低小,江上燕子故来频”,彼时杜甫卜居草堂已近五载,与燕子已经成了老朋友。
再度归来,仿佛旧友重逢,忙忙碌碌的燕子又让沉寂许久的草堂有了烟火气,重新焕发了生机。
“沙暖睡鸳鸯”,尾句承上,继续写春暖,春光明媚阳光普照,慵懒的鸳鸯卧在暖暖的沙地上。
燕子衔泥筑巢,鸳鸯眠卧沙滩,色彩鲜艳,动静相间,交映成趣,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。
“一岁四行役”、“三年饥走荒山道”,杜甫饱受颠沛流离之苦,如这岁月静好是如此地难得!
境由心生,严武离开后,杜甫失去了依靠,他想返乡时,严武再镇成都,还为其谋了一份差事。
本是前途未卜,如今又现光明,重回草堂的杜甫,满心欢喜,面对浣花溪的明媚春光,写下此诗。
02
江碧鸟逾白,山青花欲燃。
今春看又过,何日是归年。——唐 杜甫《绝句二首》
简译:
在碧绿江水的映衬下,鸟儿的羽毛愈加洁白,山色青翠,那红艳的野花像要燃烧起来似的。
已经是暮春时节,眼看着今年的春天就要过去了,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是我归乡的日期?
赏析:
“江碧鸟逾白,山青花欲燃。”,诗的前两句描写浣花溪清丽明净的唯美春光。
诗人伫立在草堂前,视线由近及远,由江上到山中,悠闲地欣赏着浣花溪的春景。
草长莺飞,杂花生树,这江南的春天蓬蓬勃勃,目之所及,莫不是一派盎然生机。
可是,“信美无与适,侧身望川梁。”,此处的春天纵然美不胜收,却不是故乡。
那看似平静的诗人,内心却汹涌着不尽的乡愁,入蜀已五载,归期依旧遥遥无期。
杜甫入蜀,是为避安史之乱,从未想过在此久留,这想法从初入蜀时就有了。
所以,只要条件允许,他随时都可以携家带口地踏上归途,义无反顾地返程。
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,闻叛乱平息,他即刻规划好归乡路线。
只是,安史之乱虽然平息,但吐蕃入侵、藩镇作乱,外患内忧,时局依旧很动荡。
所以,他的归程不得不一延再延,故才有“东来万里客,乱定几年归?”的叹息。
所以,这“今春看又过,何日是归年?”之问,是如此地无可奈何,和震撼人心。
后记:
杜甫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图之志,所以,纵使流落他乡,亦心系家国。
“葵藿倾太阳,物性固难夺”,所以,草堂的营建,亦不过权宜之计,并非终老之乡。
“此身那老蜀,不死终归秦”,这坚定的信念,从他刚踏上成都的土地时就植根于心。
重回草堂暂得安定,可世事难料,谁知道接下来的日子怎样呢?彼时的杜甫心绪不宁。
浣花溪灿烂的春光虽然带来希望和生机,可终究不是故乡,背井离乡的日子何时结束?
“老病南征日,君恩北望心。”,虽然仕途坎坷,人生失意,可其家国情怀一如既往……
所以,杜甫重回草堂写下的《绝句二首》,表面看似岁月静好,实则饱含了深沉的乡愁。
参考文献:
《新唐书 杜甫传》